更新時間:2022-01-09 10:44:30點擊:
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的精神飲品,喝起來就不能草率應(yīng)付和馬馬虎虎,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細、審美、儀軌和詩意。
大約在公元780年,陸羽結(jié)合自己的調(diào)查與實踐,在皎然等人不惜余力的幫助下,以顧渚紫筍茶作為優(yōu)秀茶種的代表,系統(tǒng)總結(jié)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事,撰寫了名垂千古的《茶經(jīng)》,并在書中對煎茶技法做了重點推廣,把茶從傳統(tǒng)的藥、食煮飲中剝離出來,視茶為超越解渴、醫(yī)療等物質(zhì)層面的重要精神飲品,極大地推動了茶的清飲,使得“天下益知飲茶矣”。
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里說:“至若救渴,飲之以漿?!逼湟馐?,若只為解渴,單純喝水就可滿足。若是“蕩昏寐”,消睡提神,神情愉悅,就要飲之以茶了。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的精神飲品,喝起來就不能草率應(yīng)付和馬馬虎虎,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細、審美、儀軌和詩意。
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云:“茶之為用,味至寒,為飲最宜精?!比绻安刹粫r,造不精,雜以卉莽”,就必然“飲之成疾”,不可不慎重對待。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開篇,就強調(diào)“為飲最宜精”,可謂微言大義。也就是說,不是所有的茶,都益于身心健康,都可以無所顧忌地開懷暢飲。結(jié)合上文我們知道,茶因含有生物堿而“味至寒”,那么,應(yīng)該選擇什么樣的茶,才最益于健康呢?答案自然是“陽崖陰林”,“紫者上”,“筍者上”,“葉卷上”,“上者生爛石”。
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舉例寫道:“陰山坡谷者,不堪采掇,性凝滯,結(jié)瘕疾?!币簿褪钦f,生于陰山坡谷的茶葉,由于光照少而極寒,這就不是最“精”的茶,因此不宜飲用?!盀轱嬜钜司?,無論是在古代,還是在農(nóng)殘、化肥、滅草劑、植物激素泛濫的當(dāng)下,對于正確樹立健康飲茶的認知,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(dǎo)意義。它與我多年倡導(dǎo)的“喝好茶、少喝茶、喝淡茶”的健康理念,基本是一脈相承的。陸羽又以大家熟悉的人參作為案例,講述了如果采制不精、辨別不清,人參不但沒有什么藥效,而且會嚴重損害人的健康?!爸藚槔?,則茶累盡矣。”為避免飲之成疾,就要從源、采、造、煮、飲等方面嚴格把控,一個“精”字,貫穿了《茶經(jīng)》的要旨和內(nèi)涵。
用心去讀《茶經(jīng)·之飲》一章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陸羽用了大篇幅的文字,詳細解讀了“為飲最宜精”的茶之“九難”。他說:天育萬物,皆有至妙。世人已經(jīng)把住房、衣服、食物、酒類等,做得至精至美、美輪美奐了。但是,陸羽自視為形而上的茶,世人的認知還遠遠不夠。要想造得精、煎得精、品得精,就要持恭敬心,戒驕戒躁,至少要克服九種困難,即“一曰造,二曰別,三曰器,四曰火,五曰水,六曰炙,七曰末,八曰煮,九曰飲?!比绱?,才算得上是對茶認知的精極,始可體悟到飲茶的妙處,否則,就是陸羽所說的“人之所工,但獵淺易”。茶,“為飲最宜精”,始能悠然心會,妙處難與君說。
我們現(xiàn)在,常把“精行儉德”作為一個詞組,去發(fā)揮去宣傳,個人以為,這是句讀的錯誤。忽視了《茶經(jīng)》中最重要的“精”字的妙用,必然會忽略掉陸羽對健康飲茶的重視,辜負了鴻漸于茶宜“精”的一片苦心。韓愈說:“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?!薄靶小保ㄅf讀xìng),是指足以表明品質(zhì)的舉止行動?!恫杞?jīng)》原文的句讀,應(yīng)是“行儉德之人”,而非錯誤的“精行儉德之人”。如是之,則與下文的內(nèi)容根本無法照應(yīng)。
三國時諸葛亮《誡子書》說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?!贝蟾攀恰靶袃€德”的原始出處。之后,杜甫《有感五首》詩云:“不過行儉德,盜賊本王臣?!薄靶小笔敲~。儉德,出自“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”。儉,最早是原始人類,在物質(zhì)匱乏條件之下形成的生存智慧。之后的“儉”,逐漸被賦予德性的含義。
《茶經(jīng)》中的“儉德”,個人以為是儒家的恭儉惟德,不單純是指精神、道德上的自我約束。陸羽眼中的“儉”,應(yīng)該是“儉,省節(jié)也”,有不浪費、珍惜之意。茶在唐代,并非像我們今天這么易得,精茶的價格自然不菲,用之有節(jié)則常足。只有真正從內(nèi)心去熱愛茶、珍惜茶、恭敬茶的人,才會用心去品茶的真味妙韻,才是具備了茶之儉德的人。如同老子《道德經(jīng)》講的“道之尊,德之貴”。唯有具足了茶之儉德的愛茶人,在“若熱渴、凝悶、腦疼、目澀、四肢乏、百節(jié)不舒”時,才可“聊四五啜,與醍醐、甘露抗衡也”。人有惜物之心,茶才會有悅?cè)酥?。試想,假設(shè)不是一個從內(nèi)心真正喜歡茶的人,他在身體極不舒服的條件下,是不可能去主動品茶的。即使勉強去喝一壺茶,在感覺器官的敏感度欠佳的狀況下,不僅品不出茶的滋味和香氣,甚至是濃苦似飲藥,而且飲茶的郁郁寡歡,味同嚼蠟,其感受,又怎能去與醍醐、甘露媲美呢?
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·之煮》一章,批評過這類不具備茶之儉德的人,“夏興冬廢,非飲也。”《茶經(jīng)·之飲》寫道:“茶性儉,不宜廣,則其味黯澹,且如一滿碗,啜半而味寡,況其廣乎!”此處的“儉”,即是貧乏、茶的內(nèi)質(zhì)不夠豐富之意。正因為貧乏,才要敬天惜物。鑒于此,要有愛茶之德,要珍惜茶,煎茶時要掌控好茶水的比例,不要添加太多的水,否則,茶湯會寡淡無味而浪費了茶。
綜合上文,《茶經(jīng)》的“行儉德之人”與“茶性儉”,是承上啟下、相互照應(yīng)的,不應(yīng)割裂去讀。至此,愛茶人的德性儉與茶性儉,在人品與茶品的交融中,實現(xiàn)了高度統(tǒng)一、相得益彰。唯有如此,才有可能體悟出皎然大師“三飲便得道”的深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