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22-07-09 19:30:02點擊:
漢服文化悠久漫長,我們今天所追溯的關于漢服文化是華夏民族歷經(jīng)幾千年的沉淀傳承下來的,發(fā)揚漢服文化更是成了我們非常重要的職責,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承擔這份職責。那關于漢服你又知道多少呢?今天我們就來大致概述一番關于漢服的相關知識吧。
首先,漢服是指漢民族的服裝,并非特指漢族服裝,也稱漢衣冠,漢裝,漢服之所以能夠流傳如此悠久,更重要的一點也要歸結于我們?nèi)A夏民族非常悠久漫長的文化,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,因為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,所以漢服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上也越發(fā)興盛。漢服的經(jīng)久不衰,也側面印證了我們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經(jīng)典及不可以替代性。
關于漢服的史料記載非常多,《漢書》中說,“數(shù)來朝賀,樂漢衣服制度。”可見關于漢服的分類以及冠制都是非常繁多復雜的,在很早以前人們的穿衣佩戴便都有自己的講究,在不同的場合也會換上不同的服裝,以表敬重。
一些古籍觀點認為漢服最初是由黃帝所制,但畢竟遠古時期的許多古籍都偏于神話性,所以也有人認為漢服的真正起源應該是由殷商王朝建立,包括冠服禮儀制度,可見古人在傳統(tǒng)禮儀方面是非常注重的,漢服縱然各有特色,但是我們也要多加分辨,了解哪些服裝適合穿在什么樣的場合。
后來隨著秦朝一統(tǒng)天下,關于漢服的制度便更加完善,包括初漢時期也沿襲了許多秦朝的制度,西漢時期深衣制是比較時興的,蟬衣內(nèi)包含中衣,深衣,包括衣服的樣式裁剪都有自己的風格。不論是哪一個朝代,漢服的發(fā)展變遷一直都沒有停止過,直到清代時期的“剃發(fā)易服”制下令之后,漢服才漸漸淡出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舞臺。
關于漢服的相關結構也非常繁多,比較常見的一種即為“交領右衽”,即左衣襟覆蓋于右衣襟之上,這和中國傳統(tǒng)認知的“以右為尊”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,這也是區(qū)別于其他少數(shù)民族服裝的一大特點。其次較常見的結構是“褒衣廣袖”,這類漢服的尺寸相對而言都是較為寬廣的,袖子呈圓袂,象征傳統(tǒng)思想“天圓地方”中的“天圓”,這種樣式的漢服在唐朝的貴族群體中較為常見,到宋明時期便多為小袖。由于寬袖不便于勞作,所以許多庶民一類的普通民眾穿著便多為小袖。
而關于漢服的一些相關配飾,和我們許多現(xiàn)代人一樣,我們會有戴手鏈,項鏈等首飾的習慣,古代人也是如此,古代人佩戴較為常見的包括玉佩,香囊,革帶等等,想象一下穿著華美的漢服,腰間一枚青碧透明的玉佩環(huán)佩其間,不由令人覺得多了幾分貴氣。
關于漢服的形制類型,包括上衣下裳相連的“深衣制”和上衣下裳分開的“深衣制”,這兩種形制都非常流行,在設計方面也遵循了古人的傳統(tǒng)觀念,而另一種“襦裙制”多用于常服,沒有過多的禮儀規(guī)定,相對于深衣制而言就比較隨意一些了。
關于漢服文化還有許多都是我們未曾了解過的,不過如今隨著文化復興的腳步,關于漢服的許多東西也在漸漸被人們重新拾起,加之許多關于漢服的部分元素仍舊還在一些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保存著,包括一些較為重要的祭祀活動等。如今有許多地方也在時常舉辦一些關于漢服的相關活動,主要是對漢服進行文化推廣,例如少女及笄禮,男子加冠之禮等等,我們也稱之為“漢服運動”。民族文化博大精深,我們需要了解和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,雖然那些不斷交替的朝代早已離我們遠去,可是它們給后代留下的影響卻是一直都在的,甚至隨著時代的進步還會越來越深,漢服復興是整個民族的責任,每個人都應該不留余力地進行推廣。漢服的盛行是文化的繁榮復興,這些都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精華,漢服之美,只有我們多加了解之后才能明白。漢服的傳統(tǒng)服飾講究平淡舒適,天人合一,這在思想層面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。如今這個社會腳步太快,人們的心緒太浮躁,我們需要讓自己的心慢下來,靜下來,也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出口,從而將人生過得更加富有趣味。
漢服的發(fā)揚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,那么久從今天開始,從身邊做起,從自己做起,以自己的綿薄之力來傳承我們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。